
分享 | 周老师,2003年进入华为,在海外工作15年,见证了华为在海外的扩张和崛起
来源 | 增势咨询线上专题分享,Domi整理
华为当年之所以出海,是面临着与当下很多企业相似的境遇。
2000年华为开始大规模出海,当时互联网泡沫破灭经济低迷,错失国内小灵通和CDMA市场,营收连续几年增长乏力,并在2002年首次下滑;而且,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意味着即便在国内市场,华为也即将面临国际巨头的进入和竞争。
所以,华为当时的压力非常大——不出海就面临死亡。
当时华为面临的困难之大,任正非在2003年差点就把华为卖掉了。
海外业务让华为焕发了新生。

2000年到2008年,华为的国内业务仅增长一倍,从200亿元到400亿元;
但海外业务增长了100多倍,从11亿迅速涨到1200多亿,成为绝对的营收主力。
本文分享华为出海的经验和策略,供您参考。
华为出海3个阶段
① 跨国经营阶段:1996年-2000年
华为试探性出海的第一站是俄罗斯,1996年就开始了,前4年时间,仅仅做了一笔38美元的合作,但第5年就做到1亿美金,第6年做了3亿美金。
可见海外突破需要耐性。

②国际化阶段:2001年-2005年
市场策略:主攻发展中国家市场(亚非拉),探索欧洲等发达市场(德国、英国、日本等)
研发策略:重点研发2G网络设备产品,预研3G网络设备产品
在大规模出海阶段,华为花费心血研发的3G产品迟迟没有开单,急需有个标杆项目,于是2003年,和香港最小的一个运营商签下第一个3G合同,华为接受了非常严苛的合同条款——合同金额1亿美金,但华为要提供5亿港币的无息贷款,要同意无定期赊销8.59亿港币的设备给对方使用。
这就是突破市场的代价,要做一些让步。
也有进展顺利的,比如在泰国——我们创新采用“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靠差异化的产品方案拿下客户,很快就签下5000万美金的订单。
当时海外拓展的第一个难题,是国家认可度,他们觉得中国是个落后的国家,怎么会做得好这种高科技产品。所以要先请他们到中国的北上广看一看,感受一下中国的发展;然后再请到公司参观、请到展会现场,看看公司的实力;最后才跟客户讲产品和解决方案。当然现在出海不一样了。
这个阶段,人力资源政策向海外倾斜的很激进,直接把干部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愿意被调派到海外全球, 
- 
	第二类是只愿意在国内服从调派, 
- 
	第三类是只愿意在国内发达地区工作。 
当时我们入职签合同,就要填表选择做哪一类,公司优先提拔的是第一类,我们就选了。
③ 全球化阶段:2006年+
市场策略:主攻美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继续探索美国市场
研发策略:重点研发3G、4G、5G产品,预研6G网络设备产品
2006年的时候,华为在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都实现了从0到1,一个国家一般都有1000万美金的规模,不算太大,但路径已经比较清晰了,开始主攻欧美等发达国家。
总结一下华为的出海策略
国际化是公司级战略:拓展核心人才和团队、产品、资金、管理体系等
市场开拓策略:在稳定现有市场后,立即进攻重点市场,同时开始探索潜力市场
研发先行战略:研发先行,为市场进攻提供充足的武器
资源支撑策略:每一次进入新市场前,都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并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撑策略
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业务流程。
华为出海经营模型SOOTE
S 制定战略
出海到底是不是我们公司的战略?如果只是打一枪换一炮,很难持续成功。
华为用市场洞察的五看模型,来定义出海作战的主战场:
- 
	看宏观和行业-是否适合我们生长 
- 
	看市场和客户-哪些国家、哪些客户更适合我 
- 
	看竞争-对手的短板在哪里 
- 
	看自己-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 
	看机会-具体哪个国家哪个客户有哪些参与空间 
市场洞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没有数据就成了拍脑袋,就是看运气了。
比如华为,在引进战略管理方法论之前,看小灵通和CDMA市场都出了错;但战略体系完善后,就很少有战略性的失误了。
所以,我们要把管理从语文题做成数学题。
华为做一个市场,会先算出市场整体空间有多少,比如有1000亿美金,然后根据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算出来我们有500亿的可服务市场空间,第三步,再定我们的销售目标,能从500亿里面拿到多少。
销售目标靠什么支撑?要看你重点做哪几个国家,服务哪些重点客户,如果现有客户满足不了你的目标,就要考虑去突破哪些新的客户。
O 构建组织
企业出海,应该先作战打单,还是先建设组织?
要看具体的场景:
① ToB市场可快速复制——先建组织再作战
比如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一般具备几个特点:
采购项目金额较大,且具有多次采购特点
客户群具有相似性,可规模复制
项目涉及产品和解决方案,相对标准化,代际更迭相对缓慢
商业模式稳定,客户主要采购产品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
② 资源有限、快速盈利——先作战,再建组织
很多公司出海的资源有限,迫切需要盈利,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个非常清晰的路径也很难,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③ 不熟悉的大市场,经验无法快速复制——边作战边建组织
比如华为的企业网业务,虽然是toB市场,但它是覆盖所有行业的,产品方案和经验都无法快速复制,我们就先打市场,打下来就给你任命。
对于全新的场景(比如多元化),可以先集中骨干力量打攻坚战,打成了,有结果了再开枝散叶,体系就自然建立起来了。
比如华为在海外做的一个多产品拓展项目:

刚开始只派一个客户经理,先突破一个小单子,然后有技术和交付人员进入,变成一个铁三角团队运作,后来随着业务变大,团队越来越大,组织自然就起来了。
T 团队建设
组织定下来后,就需要给团队建立清晰的目标,明确团队职责。
前面说战略要落到具体哪个国家哪个客户,这就需要有具体的负责人,责任要落到人上,战略解码到绩效上。
华为把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执行到落地的一个管理工具。
看起来简单,有业内人士说过,把这个平衡计分卡搞明白了,就相当于读了半个EMBA。

它兼顾很多维度,比如长期和短期,客户层面就是中长期的,客户做好了才有长期合作;财务是中短期的,是年度核算的。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都是用这个考核的。
出海业务在每个国家进展不同,考核目标也要不同,在华为叫一国一策。
对于ToB市场,海外突破的初期是想方设法见到关键客户,这时候的考核就把客户关系的权重加大了;
在拓展中期,业务野蛮增长,这时候就考核市场份额的提升,附带客户关系的改善;
在市场成熟期,就更看重效率,要多赚钱,就用3个人干5个人的活儿,分4个人的钱。
O 客户关系
toB业务出海初期,最难的可能就是怎么见到关键客户,怎么见到客户的关键决策人。
我们早期在华为也见不到客户关键人,只能先见一些非决策链上的核心人员,慢慢去影响,这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也不能太着急。不能看到林志玲,就想马上上去亲一口,该做的功课要准备好。
在toB业务的决策链中,哪些人发挥什么作用,谁能拍板,需要我们摸清楚。
- 
	要有自己的信息员,比如客户突然要求降价10%,是客户真的预算不够,还是有竞争对手在另一边降价了?了解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出应对。 
- 
	还要有教练客户,当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找这个客户去问一问,让他来帮你。 
还有一点是,本地员工对当地的生态更为了解,要用好本地员工。
2006年,我们总结了华为公司大项目运作在海外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 
	项目做得好坏完全取决于人 ① 有的项目做得很好,有的项目做得很差,主要和人相关 ② 水平高的人,项目就做得好,水平不高的人,可以把一个好项目做成一个烂项目,项目是否成功不可以预测 
- 
	项目管理混乱,所有项目的决策全靠大领导 ① 项目怎么投标,以什么商务投,没有策略 ② 项目面临困难的时候,不知道找谁,最终全靠大领导英明神武,导致公司高层陷在项目中,无法投入对公司的战略全局思考 
- 
	不能及时止损 对于一些风险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一线销售往往不敢或是不愿止损,导致项目盈利很差,甚至巨额亏损 
经历过混乱期,华为总结出一套项目运作流程:

基于客户的采购流程,识别出每个阶段我们需要做什么:什么时候介入,这个阶段谁来负责,什么时候变成商机,主要风险在哪里,出问题了谁来负责解决,包括项目组多久开一次会,等等,全流程端到端运作。
案例:
华为某海外市场的负责人,要保证增长目标的实现,要对项目群有整体的可视化管理运作,如下图:

当时我们至少每两周开一次会,所有项目经理一个个汇报最新进展,有什么问题要说清楚,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包括需要谁来协助。
E 营商环境
一般是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时候,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权力结构,规避他们的合法伤害权。
要跟政府、媒体、行业组织打交道,要对外宣传自己为本地做的贡献,提供了就业、培养了人才、多纳税。规模大了很难避免出现一些负面事件,要提前做预案,要有应对。

最后
华为非常厉害的一个能力是,犯了错总能纠偏,然后变成组织能力,它不容许大家重复犯错。
华为的出海之路,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再实践检验,不断循环。
能成为标杆企业,其实就是把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常识,在不断的实践中做到了极致;
而能做到极致,也就沉淀了很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细节,这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如果您有出海需求,我们的专家团队兼具标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提炼,很乐意为您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