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彩文章    跳过这4个研发“大坑”,你的产品竞争力至少增加90%

 

曾经,即使是同质化的产品,在需求旺盛阶段也供不应求,一款产品能支撑一年甚至三五年的发展;

 

而如今,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产品不创新,企业生存都是问题。

 

大家逐渐意识到,产品的竞争力是各项竞争力的根本,归根结底还是要重视研发。于是加大投入,引进高级研发人才和相关设备,但过程多坎坷、产出也并不尽如人意。

 

研发管理的道路上有很多坑,一向重视研发的华为也曾踩过,本文总结了四个常见的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借鉴。

 

 

 

01
第一个坑:
研发人员只对科研成果负责,

不对产品负责

 

研发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设计人员只对图纸负责,工程人员只对工程负责,项目管理人员只对科研成果负责。

 

由于研发人员在研发环节不认真或生产环节某个细节没有注意,导致华为累积了上亿元的呆滞物料,他们只关注把东西研发出来,对整体的投入产出没有概念,没注意到过程中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为此华为曾将库房的呆滞物料打包给每名研发人员发“奖品”。

 

 

在工业区的前期设计招标中,任正非发现,外国设计院的设计费虽然很高,但他们对工程负责,而中国国内的设计院只对图纸负责。任正非到IBM等公司考察,发现IBM的产品经理是深入到产品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是对产品负责。

 

任正非在一次会议上说:“现在在座的所有的人都必须对产品负责,产品犹如你的儿子,你会不会只是关心你儿子的某一方面?你不会吧。一个产品能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它的功能,而只是一个螺丝钉,一根线条,甚至一个电阻。

 

后来华为建立产品线管理制度,贯彻产品线经理对产品负责,而不是对研究成果负责的制度。产品经理不仅仅要对产品的研发负责对产品生产、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事宜都要负责到底。

 

02

第二个坑:

成本管控本末倒置

 

制造业的产品成本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成本;

2、采购成本和外协成本;

3、质量成本,特别是因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问题引起的维护成本;

4、库存成本,特别是由于产品升级而形成的呆料;

5、期间费用中的浪费;

6、运输(物流)装卸成本。

 

在各项成本中,设计开发成本从理论来看应该是占比最大,几乎达到产品成本的70%,而其他的成本仅占30%。

 

也就是说,产品的成本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在产品成型后我们能够努力的地方已经很少。

 

但大多数企业本末倒置,将产品成本的控制放在了不太重要的30%上,而忽略了70%的部分,究其原因是对设计成本的控制没有思路。

 

 
我们在实际研发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

1、产品开发完成后,发现成本达不到控制标准,研发项目停止并放弃;

2、产品开发完成后,发现设计的缺陷很多,需要不断的修复和完善;

3、产品开发完成后,发现部分部件的供应达不到量产的标准;

4、产品开发完成后,发现部分部件的性能达不到要求的标准。

 

以上问题的发生首先是成本控制的问题,其次是研发流程的问题。

于是,华为对产品成本实行目标成本控制,在产品的立项和设计中实行成本否决目标成本的确定依据是产品的竞争性市场价格。

 

03

第三个坑:

产品出来后,才发现竞争力不够

 

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日益成熟,其需求亦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差异化)。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会不断地加强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新,增加或优化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性能,继续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我们不断地增加新项目的研发,不断地缩短研发周期,提升研发效率,存在不少问题:

 

1、研发的项目多,但成功的项目少;

2、研发投入资金很多,但研发的产品销量少,效益差;

3、研发项目投入量产后经常由于前期的配套准备不充分,造成因来料不良、供货不及时而引起产品交期延迟;

4、研发项目在批量生产前因为成本问题而搁置或放弃。

 

华为的改进是:

 

“在设计中构建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优势,是我们竞争力的基础。日本产品的低成本,德国产品的稳定性,美国产品的先进性,是我们赶超的基准。”

 

在设计中构建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优势,成为我们在项目立项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设计中构建技术优势,就是要了解行业内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了解和引进为我所用,注重其新颖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实用性;

 

在设计中构建质量优势,充分考虑产品各个部件的性能和功能要求,特别是产品的结构和材质方面,本着产品的设计原理进行产品设计;

 

在设计中构建成本优势,广泛了解配套资源,能引进的配套不研发,非关键性部件注重材质的节省,非影响外观的非重点部位不需要考究;

 

在设计中构建服务优势,注重结构的简单合理,方便维修和更换各类零部件,提高产品的工艺性,方便装配和售后服务。

 

04

第四个坑:

技术人员的认知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很多不了解市场,或者做过市场调查但不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他们往往会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产品,认为产品这样匹配性能没有任何问题,但不考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是在满足性能基础上的外观体验。

 

 

外观体验有些时候会形成潮流,即使产品本身的技术并不先进,这一点往往就是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的认知偏差

 

这种偏差由于在工作中一直存在,从而造成我们的管理层非常头疼,一再强调,不见改进,因为很多技术人员在精钻专业的同时忽略了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研发出来的产品或者技术很先进没有市场需求,或者该优化的地方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不该优化的地方却被优化掉了。

 

任正非曾在研发会议上说:“如果死抱着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的理想,我们就饿死了,成了梵高的‘向日葵’。我们的结构调整要完全以商业为导向,而不能以技术为导向,在评价体系中同样一定要以商业为导向。

 

华为要求研发人员拜访客户,每个小组发一个录音机,以便让全体人员听听客户是如何骂的。哪里的客户有意见,研发人员就到哪里去。

 

卖得出去的产品,或者是领先市场一点点的产品才是客户真正的技术需求。如果技术超前太多的话,那只能以牺牲自己为前提来完成。